新聞資訊
News
更新時間:2025-10-16全球碳中和背景下,聚結器作為工業分離領域的“隱形冠軍”,正通過跨界技術融合與場景創新,從傳統能源領域向氫能、碳捕集等賽道延伸。與此同時,亞太地區憑借快速增長的工業需求和本土化替代趨勢,成為全球廠商爭奪的戰略高地。
過去十年,聚結器的主要應用集中在油氣、化工等流程工業,但隨著技術適配能力的提升,其應用場景已悄然擴展到新興領域:
氫能產業鏈
綠氫純化:電解水制氫過程中,氣體攜帶的堿液或水霧需高效分離。日本某企業開發的超疏水聚結濾芯可耐受80MPa高壓環境,已應用于澳大利亞綠氫項目。
儲運環節凈化:氫氣長管拖車和液氫儲罐中,聚結器可去除顆粒物和油蒸氣,避免燃料電池催化劑中毒。
碳捕集與封存(CCUS)
在燃煤電廠煙氣胺法捕碳工藝中,聚結器用于攔截吸收劑霧沫,降低溶劑損耗。挪威Equinor的北極光CCUS項目中,定制化聚結模塊使胺液回收率提升至99.5%。
半導體制造
高純度電子特氣(如六氟化鎢)輸送時,聚結器可濾除納米級顆粒雜質,替代傳統昂貴的氣體膜分離技術。臺積電已在3nm晶圓廠生產線上試用此類設備。
據Frost & Sullivan數據,2023年亞太聚結器市場規模達4.2億美元,占全球份額28%,且未來五年增速(CAGR 7.2%)遠超歐美(4.1%)。這一市場的特殊性在于:
需求分層明顯:
中低端市場:印度、東南亞的煉油、紡織廢水處理需求激增,價格敏感度高,中國廠商憑借性價比優勢占據主導。
高端市場:日韓半導體、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要求設備符合JIS、KS認證,歐美企業仍掌握話語權。
政策催化國產替代:
中國“十四五”環保裝備目錄將高性能聚結器列為重點,中石油、萬華化學等企業優先采購國產設備,推動蘇州久尹、深圳捷晶等本土廠商市占率提升至35%。
行業競爭焦點已從單一材料升級轉向“材料+數字”雙輪驅動:
仿生學設計突破:
德國Filtration Group模仿鯊魚皮微觀結構開發的抗污染聚結濾材,使深海油氣田設備的維護周期延長6倍。
數字孿生運維:
美國Parker Hannifin推出聚結器云端管理系統,通過實時流體動力學模擬預判堵塞風險,故障響應時間縮短至15分鐘。
跨界技術融合:
荷蘭Vopak公司與埃因霍溫理工大學合作,將等離子體表面處理技術應用于聚結器,實現油水分離與殺菌一體化,目標市場為非洲離網油田。
盡管前景廣闊,行業仍面臨三大核心挑戰:
降本壓力:新能源領域客戶對設備成本容忍度較低,廠商需通過模塊化設計(如快插式濾芯)降低更換成本。
標準缺失:氫能、半導體等新興場景缺乏統一技術規范,國際標準化組織(ISO)已成立工作組推進相關標準制定。
循環經濟要求:歐盟《新電池法》強制要求鋰電池電解液回收設備可拆卸設計,倒逼聚結器廠商開發生物可降解濾芯。
隨著全球能源轉型進入深水區,聚結器行業的“馬太效應”或將加劇:
頭部企業:通過收購補齊技術短板(如2023年3M收購靜電紡絲技術公司,強化納米纖維聚結器布局)。
創新企業:聚焦垂直場景(如加拿大初創公司SepSol專攻小型模塊化核反應堆冷卻劑凈化)。
區域龍頭:東南亞本土廠商可能借助RECP關稅優勢,掀起新一輪價格戰。
從“工業配角”到“減碳利器”,聚結器行業的價值正在被重新定義。技術跨界能力、區域市場深耕速度和循環經濟兼容性,將成為企業破局的關鍵。對于投資者而言,關注氫能、半導體領域的專用聚結器研發團隊,或成下一個價值洼地。